救恩之路 – 张大卫牧师

Ⅰ. 律法与福音的关系,以及凭信心所开启的恩典世界 在开始解释罗马书第4章之前,张大卫牧师强调需要先关注罗马书3章31节。保罗在此说:“难道因着信心就废掉律法吗?断乎不是!”这句话是为了解除关于律法与福音关系的争议而设定的前提。并非因福音而令律法变得完全无意义,反而应当看到,福音乃是对律法的“成全”和“完成”。只有在此理解之下,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待罗马书第4章的整体内容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保罗正是竭力要让人们明白这一点。如果把律法比作一个小三角形,那么福音就是包含这个小三角形的大三角形;若把律法比作一个小圆,那么福音就是包容那个小圆的大圆。也就是说,律法绝非被废掉,而是在更大的恩典框架之内,其本质意义得到了完满。这正是福音的概念。 从“福音包罗律法”的这一角度出发,张大卫牧师强调,应将旧约与新约都视为彰显神恩典、带来救恩的两种形态。在旧约里,已经多次记载了因“信心”而得救的事件,也记录了神因着恩典所行的作为;同一位神在旧约与新约中都始终如一地工作,这是不能被忽略的事实。保罗也正是要阐明这个要点,才在罗马书第4章举出亚伯拉罕和大卫的例子。然而很多人在研读罗马书时,往往轻易略过第4章,或者认为“这一章是写给犹太人的”,就急着跳到第5章。对此,张大卫牧师提醒我们要仔细思考:保罗为何用了如此充分的篇幅,专门来谈亚伯拉罕、大卫,以及割礼和律法的问题?这是因为保罗对自己的同胞犹太人怀有深切的忧思与热情,想要尽力纠正他们对律法和恩典福音的错误理解。这一背景值得我们留意。 张大卫牧师特别指出,犹太人当中存在一种误解:“若接受福音,那岂不是意味着废除律法吗?”但保罗强调,律法与福音并非互相对立或矛盾。当律法的目标得以实现之时,恩典的福音也就得到了完整彰显。福音并不排斥律法,反而完全承担了律法的本来目的——让人知罪,并揭示人无法凭自己达到神的义,最终将人引向基督。因此,“因信称义”并不是在新约时代突然出现的教义,而是早已在旧约中一贯彰显的神的救恩方式。罗马书第4章正是要突出这一点。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,至关重要的两个人物就是亚伯拉罕和大卫。张大卫牧师说明,保罗挑选他们二人是极具巧思的。亚伯拉罕在血统和信仰上,都被犹太人视为“祖先之父”;而大卫是以色列王国鼎盛时期的代表,也是预表弥赛亚王权的关键人物。路加福音16章中的比喻曾说“拉撒路死后被带到亚伯拉罕的怀里”,这就表明犹太人对亚伯拉罕拥有极高的尊崇。此外,大卫写下许多诗篇,也被视为与主耶稣的王权血统相连之人。马太福音1章1节称:“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子孙,耶稣基督的家谱。”由此可见,马太以亚伯拉罕和大卫为谱系的基准点。保罗在罗马书第4章提到亚伯拉罕(13节、912节)与大卫(68节)的布局,正是一种“以犹太人最具权威的两位伟人来阐明福音真理”的方式,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说。 保罗所提出的问题是:“亚伯拉罕和大卫究竟如何在神面前被拣选并称义?”答案只有一个——神的恩典和人的信心。这并非在福音出现后才突然诞生的新模式,而是在旧约时代就一直存在、且持续不断的神之救恩历史。张大卫牧师解释道,保罗似乎在说:“如果在律法之前,亚伯拉罕已经因信而被称为义;如果大卫因为悔改而写下诗篇,宣告‘得赦免其罪的人是有福的’,那岂不正是福音的基础吗?” 在罗马书4章1~3节,保罗首先强调了亚伯拉罕的例子。他说“亚伯拉罕若凭肉体可夸,就无可夸耀”,提醒人们亚伯拉罕是偶像商人他拉的儿子,从血统或人的资历来看,根本无可自夸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这突显了“人本质上是罪人,若无神的恩典,就无法得救”的严肃现实。实际上,在创世记第12章里,当亚伯拉罕离开本地、本族、父家,顺服神的呼召时,他并非凭自己有什么功劳,而是纯粹出于对神的信任与顺服。于是,圣经才记载“亚伯兰信耶和华,耶和华就以此为他的义”(创世记15章6节)。这表明即使在律法尚未颁布之前,“因恩典所及而算为义”的原则就已经在运作了。 张大卫牧师还补充说:“对于做工的人,他的工价算不得恩典,而是应得的酬劳;但那不做工却蒙神称为义的,才是真正有福之人。这正是保罗一再强调的。”这与马太福音20章葡萄园工人的比喻或马太福音9章税吏马太蒙召成为门徒的事件相呼应。那些早已遵守律法且自以为义的人(法利赛人),最终往往无法真正体会到神“全然恩典”的内涵,甚至对它心生抗拒;反倒是承认自己罪孽的税吏,一旦悔改,就立刻得着神的怜悯与恩惠。其中蕴含的“悖论”真理便是,保罗所说“因行为而生的功劳之信”极其危险,“惟独因恩典而来的救恩”才是有福的。张大卫牧师表示,这些故事正好凸显了保罗所传讲的信息:指望靠行为得称义是错谬的,唯有恩典才能拯救人。 更深入来看,罗马书4章6~8节引用了大卫在诗篇32篇中的告白:“大卫虽然犯下夺人之妻、杀人之罪,但当他悔改时,神就遮盖了他的罪。‘得赦免其过、遮盖其罪的,这人是有福的。’”这是因为大卫并不自以为义,而是单单仰赖神的怜悯与恩典。所以保罗在此引用诗篇32篇,让犹太人看到:“大卫早就经历了这份恩典。在律法与旧约的敬拜模式之外,更重要的是认罪并得着神的赦免,这本身就透露出福音的核心。难道你们犹太人自己不清楚吗?” 进一步而言,亚伯拉罕得称义的关键时刻,并不是他在99岁受割礼之后,而是在他约75岁时尚未受割礼之前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这对“将割礼视为得救前提”的犹太思维是个极具挑战的信息。亚伯拉罕之所以成为“信心之父”,并非因为血统、肉体功劳或仪式,而是因着他凭信心被神称为义。因此,保罗在罗马书第4章里极力说明,救恩绝非基于律法功劳或血统的优越性,而是基于因耶稣基督而来的神的恩典,以及人对这恩典的信心。这对犹太人,也对今天的我们都有重要启示。张大卫牧师进一步补充说,这正是保罗的核心论点——亦是他在犹太文化和对弥赛亚信仰的深刻体悟之上,所形成的精妙教导。 总之,律法让人看清罪,让罪人明白自己在神的义面前无法站立。然而福音却宣告:耶稣基督借着十字架与复活,替我们担当了罪和刑罚,白白赐给我们义的地位。保罗在罗马书4章15节说:“因为律法是惹动忿怒的;那里没有律法,那里就没有过犯。”张大卫牧师解释,正是因为律法使人更加自觉罪孽的沉重,并让人受制于不可背负的命令,所以才会带来“咒诅”和“定罪”。但当耶稣基督代替我们承担了这一切,我们便终于得享自由。所以,保罗在罗马书4章整章都在阐述律法与福音的关系,并最终高举“因信称义”这向所有人敞开的恩典之路。 Ⅱ. 亚伯拉罕与大卫所展现的信心:张大卫牧师眼中的旧约“恩典”见证 张大卫牧师认为,罗马书第4章并非只是在罗列抽象的神学概念,而是借着亚伯拉罕与大卫这两位旧约代表人物,清晰展现“神的恩典早已在历史中运作”的证据。以色列子民最敬重的先祖亚伯拉罕,以及最辉煌的王大卫,他们二人都并非凭行为得称义,而是因信心得以被神悦纳。这正是串联旧约与新约的核心教导。 首先,在亚伯拉罕身上所体现的信心核心,可以概括为“相信那使死人复活之神的大能”。创世记第15章中,神应许亚伯拉罕:“你的后裔要像天上的星那样多。”但从现实来看,亚伯拉罕年近百岁,撒拉也早已断了生育的可能,可谓绝望般的境地。尽管如此,亚伯拉罕仍然抓住了神的应许。张大卫牧师认为,这可以视为“对复活信心的先行预表”。正如罗马书4章17~19节所说,亚伯拉罕在“无可指望的时候仍然存着指望而信”,最终撒拉怀孕并生下应许之子以撒,后裔果然多如天星、海边沙。保罗借此说明:“神能使无变有、使死人复活”,亚伯拉罕的经历正好证明了这一点。 不仅如此,亚伯拉罕在接受“献上以撒为祭物”这一命令时,仍然笃信“神必自有预备”。创世记第22章的记述,表明亚伯拉罕深信“即使面对死亡,神也能转化为生命”的绝对能力。罗马书4章20节以后描述“他丝毫没有因不信而怀疑神的应许,反倒因信心更加坚固,将荣耀归给神”,突出亚伯拉罕并没有用理性或知识去衡量神应许的可能性,而是全然地相信神的话语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亚伯拉罕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,正是福音所说的信心(即对神的爱和救恩应许的积极领受)的典范。 其次,大卫的例子表现在诗篇32篇的宣告:“得赦免其罪、过犯被遮盖的人有福了。”虽然大卫曾犯下与拔示巴行淫、将乌利亚置于死地的大罪,但当先知拿单责备他时,他悔改了,于是就蒙了神的饶恕。按律法来说,大卫应当被处死,因为奸淫和杀人都是重罪。然而神却遮盖了他的罪,让他成为“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人”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“从人的角度看,大卫理应无法逃脱惩罚,但神却为他遮罪并接纳了他,这说明在旧约时代也充分展现了神的恩典。” 旧约这两位属灵伟人都凭着“恩典”和“信心”而被称义,这恰恰是保罗的论证核心。若有人质疑:“外邦人没有律法,怎能得救?”保罗就会回答:“连亚伯拉罕也在律法之外、甚至还未受割礼时就已被称义;大卫同样经历了罪得赦免的恩典。如此说来,福音向犹太人和外邦人同时敞开,凭信得救,又有何不妥呢?”在张大卫牧师看来,保罗是“在对犹太历史与旧约神学有深刻洞察的基础上,同时又在基督里看见了新约真理”的使徒。他能最有力地重新诠释自己民族的历史,使之与耶稣基督的救恩接轨,带领所有族裔进入“向万民开放的救恩之路”。张大卫牧师也认为,从这个角度看,保罗不仅是一个神学理论家,更是把犹太民族的历史在基督里重新审视,并指引万民走向救恩的真牧者、真宣讲者。 因此,救恩并不会因血统而世袭传承。同样地,教会也不应该按“肉体”去传承,而应以“信心”去传递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今日教会若以世俗的权力、财富或家族方式来“世袭”教职,实际上正与罗马书4章所批判的问题无异。保罗在第4章13节以后说:“神应许亚伯拉罕和他后裔承受世界,并不是借着律法,而是借信心而得的义。”这就宣告,真属亚伯拉罕后裔的,不是那些以肉体或律法功劳为根据的人,而是“相信神的应许,并在那应许之中生活的人”。 Ⅲ. 借十字架与复活而成全的称义 张大卫牧师尤其聚焦在罗马书4章的末段(尤其是23~25节)。保罗在这里说:“神称亚伯拉罕为义,不仅是为亚伯拉罕个人,也是为了我们这些将来的人。”并指明原因在于:“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人中复活的人,也要被算为义。”也就是说,张大卫牧师认为,保罗把旧约亚伯拉罕的经历当作预表,进而联系到新约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。亚伯拉罕曾相信“在像死胎一样的撒拉身上会产生生命”的复活性奇迹;同样地,在新约里,耶稣基督被钉死又从死里复活,也把同样的永生与义赐给我们。 接下来保罗写道:“耶稣被交给人,是为我们的过犯;复活,是为叫我们称义。”(罗马书4章25节)张大卫牧师称之为“代赎的死亡,以及通过复活来加以确证”。耶稣替罪人担当刑罚,既彰显了“神的公义”,也体现了“神的慈爱”。因此人才能在神的法庭上得“无罪判决”,即称义。但这并非终结,接着的复活显明了这救赎之工的完全,以及耶稣连死亡都已胜过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如果没有复活,并不意味着耶稣的代赎不具能力;只是通过复活,这救恩的大功在世人面前更加清晰地确立起来,使信徒可以切实参与复活的生命,享有明确的自由与荣耀。 十字架象征“罪得赦免”,复活则象征“新生命”。张大卫牧师认为,这是保罗神学关于救恩的两大支柱。保罗在罗马书第4章中,先透过回顾旧约亚伯拉罕与大卫的见证,说明神的恩典怎样历史性地运行,然后宣告这一切在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之中已得以完全成就,并且向万国万民敞开。“我们因过犯得罪神,耶稣替我们受死;但他的死并没有结束,他还从死里复活,彰显了救赎的完满。”张大卫牧师补充说,保罗有时称之为“代表理论”——如果亚当作为全人类的代表,把罪带给世界,那么耶稣作为新人类的代表,就替人类付清罪债,并把他的义转加给我们。 这“双重归算”或“伟大交换”的思想,就是“我们的罪归在耶稣身上,而耶稣的义加给我们”这一震撼人心的福音本质。张大卫牧师强调:“若我们真能从心里接受这交换的真实,就能确知自己已完全脱离律法的咒诅,并在每天的生活中经历复活的生命大能。”如此一来,教会群体也不会再依赖律法规定、血统传统或人的功德与荣耀,而是单单夸耀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,承认所有信徒都同蒙这恩典,在此宣告上合一。 简而言之,张大卫牧师总结,罗马书第4章说明了“藉着亚伯拉罕的信心和大卫的悔改经历,让我们看到在律法时代就已显明了‘恩典和信心的救赎原则’,并通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使之圆满完成的神圣救赎计划”。这既是保罗所要传达的中心信息,也是整个基督教福音的核心之一。律法带来知罪与人的无力感,基督的死与复活则完全解决了罪的问题,并赐给我们“称义”的身份。更美好的是,我们还藉着对基督复活的信心,与他同得“复活的生命”。正如亚伯拉罕在毫无指望的情况下仍存盼望一样,今天的新约信徒也因基督已胜过死亡并复活,而得以凭信称义,并最终获得复活的生命。 因此,张大卫牧师向当今教会提出几点需要从罗马书第4章省思的地方。第一,信仰的本质不是遵守律法,而是凭信心领受恩典。第二,旧约的圣徒也早已体验了这个原则,彰显了旧约与新约的连续性,而非割裂。第三,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是罪得赦免的完成,复活则是称义的确证与新生命的开端。第四,“信心”意味着在毫无指望的处境中仍紧紧抓住神的应许;那时神的能力就会显现。最后,基于这种信心所形成的救恩群体,绝不夸耀个人的功劳、血统、地位或人的权威,而只高举神的恩典。保罗的教导,对于容易陷入律法主义的教会,或轻忽律法、忽略福音责任的群体,都是极为重要且必须遵守的真理。 最后,张大卫牧师指出,罗马书4章25节可谓最能高度概括救恩信息的经文:“耶稣被交给人,是为我们的过犯;复活,是为叫我们称义。”此话凝聚了十字架与复活、罪的赦免与称义等所有核心神学要点。人无法自行偿还的罪债,全由耶稣基督替我们承担;而复活则证明了这代赎之工完全无缺。信心就是接受这爱的邀约,正如亚伯拉罕曾为神的应许舍弃一切,我们也应当完全相信复活的耶稣,放下自我中心的生活,天天活在十字架的恩典与复活的大能之中。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,这才是基督教信仰的精髓,也是保罗借罗马书第4章向犹太人和外邦人,以及历世历代所有民族所传递的永恒福音。 罗马书第4章所要阐明的,正是“并非出于人的功劳,而是完全因着恩典和信心而得的救恩,自旧约时代便已彰显,并在基督的十字架与复活中达到巅峰”。这份信息,对于历代的圣徒与今日教会,依然具有同等的价值与重要性。在此,我们再次强调这一要点:这段关于罗马书第4章的大脉络,正提醒每一个时代的基督徒和教会,唯有紧紧把握“因信称义”这永不改变的真理,才能真正走在神的恩典之路上。

保罗的基督论——张大卫牧师

福音的绝对性与张大卫牧师的事工 从《歌罗西书》第2章第1节开始,保罗对教会的教导便展现出特别的意义:他身陷囹圄,却写信给歌罗西教会和老底嘉教会,而这两间教会既不是由他亲手所建,也从未与他有过面对面的接触。保罗之所以执笔写信,自有明确的缘由:当他得知歌罗西教会受诺斯替主义(영지주의)和幻影说(가현설)等假教义的影响而陷入动摇时,虽素未谋面,仍对他们充满爱心和牧养的热忱。细读此信,人们能体会到保罗对教会的深情,以及他不愿任由教会被假教义所侵蚀的坚定态度。直至今日,教会仍在面对各种世俗主义与扭曲哲学的冲击,而《歌罗西书》对21世纪教会依旧意义非凡:应坚守福音,在基督里毫不动摇。保罗那句“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蕴藏着一切智慧和知识的宝藏”的宣告,跨越时代,成为宝贵且重要的提醒。 张大卫牧师将保罗的教导与当代教会的实际处境相结合,以更具体、可行的方式呈现。他留意到教会在“给福音掺水的人”和“异端假思想”面前易受动摇的现象,因此常常在讲台上反复解读这封保罗于狱中写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。他多次强调:基督论是教义的核心,若对“耶稣基督是谁”没有清晰的认识,其他教导必然缺乏根基。他也警告那些歪曲耶稣神性与人性的异端,或试图将基督的救赎之工一分为二、减损其完备性的社会声浪,皆与保罗当年驳斥幻影说时的宣言背道而驰:“基督并不是幻影;祂不是只以灵的形式存在,而是真真切切地取了肉身。”这正是保罗最核心的论证,如今也同样迫切需要被大声重申。 保罗的基督论:福音绝对性的明证 《歌罗西书》第1章的核心主题,正是保罗的基督论,也即“耶稣基督究竟是谁”这一关键问题的有力回应。保罗宣告耶稣是创造万有的主、教会的头,并且超越一切的上帝。通过对祂神性的坚定告白,教会便能在世俗浪潮和种种谬误中稳固根基。张大卫牧师将此视为“福音绝对性”的明证:福音本身无需任何人的自我辩护,已然满有满足,并使我们在其中得着完全。人越深入认识基督,就越能发现唯有这福音才是真正通往丰富之路。因此,他常嘱咐教会和信徒要不断宣告“主是我的满足”。 同时,这封出自狱中的书信也具有特殊意义。保罗被囚罗马,虽与信徒分隔,却说“我身体虽与你们分离,但心灵却与你们同在”,由此见证教会在灵里所拥有的合一感。张大卫牧师指出,这正是教会的精髓:无论时代怎样变迁,教会能屹立不倒,靠的就是彼此相属与同在的力量。即便没有宏伟建筑与充足财力,或是遭受逼迫与患难,教会依旧是教会,因为她拥有“耶稣基督的福音”和“信徒间属灵的相连”。这亦是张大卫牧师事工的基石。他向被派往信仰自由受限地区的宣教士,或在美国各地拓荒事工的人们不断传递这样的信息:“我们虽分离,却仍在一起。”如今,张大卫牧师所领导的群体正广泛分布美国,兴建多处中心和分支,带领众人体验“定居之地”。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,他们陆续建起各类事工总部、敬拜场所与自立型商业中心。与此同时,他也反复强调,这一切“空间的扩张”只是为了彰显教会本质的扩展,也就是体现“福音的绝对性”。若离开福音,只剩下机构和企业的外壳,便失去了属灵的核心内涵。 保罗所强调的基督至高无上,以及在祂里所得的真丰盛,正是今日教会亟须回归的讯息。当时,诺斯替主义者主张需将耶稣与其他哲学和神秘知识相结合,才能称得上“完整”,从而玷污了福音的纯正。现今的世俗主义在本质上相差无几:对物质与个人主义的过度追捧,加之对圣经真理或盲目崇拜、或随意忽视的极端倾向,都在削弱教会并造成混乱。现实里,人们往往为生计与工作疲于奔命;在科技高速进步的时代,信仰常被视作过时。对此,张大卫牧师借着无数次的礼拜、宣讲与培育事工,努力弥合这道裂痕。他指出,正如保罗在狱中仍对教会满怀热忱一样,教会所领受的使命也当在任何环境下发光。唯有毫不妥协地传讲福音,高声宣告“耶稣基督是谁”,才能使教会无惧世人的讥笑与质疑,而稳如磐石。这便是“福音的绝对性”,也是张大卫牧师信息的核心脉络。 向动摇的教会传递的心意 保罗的书信中蕴含了一颗“扶持动摇中教会”的强烈心愿。作为外邦宣教的核心使徒,他走遍各地,却始终惦记那些所建或所闻的教会。《歌罗西书》告诉我们,保罗从未亲手建立歌罗西教会,也不曾见过其中信徒,但当他听闻诺斯替主义与幻影说等假教义正迷惑着教会时,便在第1至第2章中系统奠定基督论,强调耶稣神性与人性的不可动摇,以及我们如何能在基督里得着完全。 张大卫牧师对这一点尤为看重:保罗虽从未见过歌罗西教会,却依然说“我为那些从未见过我面容的人祈祷”。这说明教会何其宝贵,也为我们树立榜样:当教会整体遭遇动摇时,信徒当有何等姿态。既然教会是一体,理应超越地域边界,彼此扶持,并且用福音互相提醒。对当今教会而言,这种同心合一的实践更显迫切。 实际上,张大卫牧师在许多地方拓展事工,并经由多重途径邀请、培训众人。他在多佛(Dover)商务中心、Mount Olivet、ANC、WOA等据点为不同语言群体提供聚集与培训场所,让福音广为传播。这类跨越大陆的宣教策略,与约翰·卫斯理那句“全世界就是我的教区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当然,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。例如,某块土地签约差点被取消,或者房东拒绝在六个月内搬离,使谈判陷入僵局。但在他看来,这些困难不仅仅是行政流程或财务问题,更是“教会扩张”必经的属灵旅程。 为了扶持受动摇的教会,从选址建堂到经费筹措,始终贯穿同一信念:“我们要借着主的教会完成世界宣教,教会乃在神荣耀的作为中,不可动摇。”正如保罗说:“我虽不在你们中间,心灵却与你们同在”,教会如同一个家庭,是身心紧密相连的有机体。张大卫牧师在各类祷告会(如Shepherd Meeting)中一再强调:要一起敬拜、祷告,并记念神如何一路带领。他也帮助分布在北美、南美、亚洲、欧洲等地的教会群体,让它们始终持守一致的价值观。 若要真正扶持动摇的教会,福音必须在核心处被正确、完整地传扬。保罗在《歌罗西书》中屡次说明,若认为要用其他哲学或知识来“补足”基督,便会动摇基督绝对的主权。诺斯替主义者号称“福音不完全,还需引入世俗学识与哲学”,幻影说则坚持“耶稣只是灵,并未真正取肉身”。这些看似高深莫测,实则大大破坏基督的救赎能力,弱化十字架与复活的大能。直到今日也是如此:不论学术、哲学、文化、艺术如何发达,若其立基于人本主义或世俗主义,都容纳不下耶稣基督的全能与道成肉身的奥秘。因此教会必须时刻保持警醒,防止福音被稀释或篡改。 对此,张大卫牧师常提醒:“任何宏大的叙事或巧言的辩才,都取代不了真福音。”诚然,教会需要资金、场所和商业项目,但这些都必须立基于福音。只有当我们先前往那动摇的教会,先去为他们祷告并扶持,方是教会真实的使命。牧者照顾信徒,也必须紧抓这一核心。倘若教会只追求人数或财务增长,却背离福音根本,就与保罗对歌罗西教会宣告的真理相悖:当保罗说“在基督里隐藏着一切智慧和知识的宝藏”时,实际上教会已经拥有真正的丰盛。即便外在看似贫乏,信徒在基督里早已得着神圣的富足。只要扎根于此真理,任何风浪都不足以摧毁教会。 也如同保罗身陷罗马牢狱,却依旧关怀各处教会的灵魂,张大卫牧师对福音所需之地也是义无反顾地奔赴。他的事工据点已从美国拓展到巴西、墨西哥,乃至中东地区。初入伊斯兰世界时便有人发出死亡威胁,但他并不畏惧:“主所赐的使命,必能越过这道墙。”这份自信与保罗“在狱中仍不放弃”的姿态十分相似,都源自“扶持动摇中教会”的赤忱,也正是教会应对各种挑战时的动力。 丰富的基督论与圣诞节的意义 《歌罗西书》第1章的主要命题即保罗的基督论,他借此牢牢扶住了歌罗西教会。“耶稣是谁?”只要能确切回答这一点,教会就没有理由动摇。纵然世俗的哲学与知识层出不穷,只要教会坚信耶稣基督的完备与神性,并相信祂真实的十字架与复活,便不会倒塌。张大卫牧师称基督论为教会教义的“关键之关键”,因为对耶稣神性与人性的错误理解,足以使基督信仰迅速堕落为世俗的宗教或单纯的道德运动。 进入12月,教会常借圣诞节来默想、纪念耶稣基督的降生——这是“神为拯救人类所付出的爱”的体现。教会传统透过那马槽里的王,看见祂的谦卑与卑微,也看见祂终至十字架的舍命之爱。正如保罗在《腓立比书》第2章所言,耶稣本与神同等,却虚己取了奴仆形象,顺服至死。道成肉身的奥秘,昭示着纵使世界被黑暗笼罩,因着这位降临的主,救恩的光依旧能够照耀。 张大卫牧师进一步强调,圣诞节不只是对“婴孩耶稣”那段温暖故事的纪念,更是见证“神的奥秘——基督”真真实实取了肉身。圣诞节宣告了“在天上荣耀、在地上平安”的客观事实,是上帝荣耀亲临人世的历史时刻。若否定了道成肉身,就易陷入将耶稣视为“幻影”的偏颇,这正是诺斯替主义“灵为善、肉体无价值”的二元论延伸。然而《约翰福音》1章14节宣告:“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们中间……充满了恩典和真理”,这与保罗在基督论中的主张完全一致。 因此,在预备圣诞节的过程中,教会和信徒不仅要颂赞这道成肉身的奥秘,更要思考它如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落地。张大卫牧师借着广泛的事工、广阔的场地与多方群体的协作,诠释了“道成肉身的生命”就是实实在在地走入现实、深入人群。正如神先来寻我们一般,教会也当去到这世间卑微、破碎与伤痛之处传福音。福音的绝对性并非高居云端:耶稣在《路加福音》中亲口宣告,祂来是要向贫穷的人传福音,这正是教会在世上被呼召去完成的使命。 此外,圣诞节也是教会向世人彰显喜乐的时机。保罗之所以喜乐,在于耶稣基督能充满万有。张大卫牧师特别强调《歌罗西书》第2章第3节:“在基督里隐藏着一切智慧和知识的宝藏。”教会真正的丰富在基督里,世人无法用任何标准去衡量。即便有人看似拥有诸多物质或知识,若不认识基督,灵魂终究空虚。而真正认识耶稣的教会,哪怕资源有限、场地狭小,并遭世人嘲弄,却因“已属神的国度”这一身份而坚定不移。因为我们在基督里得着万有,不再因缺乏而沮丧。 事实上,在张大卫牧师所在的群体里,通过各种事工帮助信徒们切身体验这份来自基督的丰富。除礼拜、宣讲、门徒培训、Shepherd Meeting(牧者聚会)等聚会外,还有自立型商业和多种社会服务,以同时满足人们的属灵与物质需求。以多佛商务中心为核心开展的各项事业与机构,目的并不在经济效益,而是藉此彰显基督徒的服事与关怀。正如他所言:“金钱只是神恩典的流通渠道。”只要企业或中心赚取的利润最终用于传扬福音、建造教会,金钱也能成为宣教的器皿。让教会真实地“进驻”这世界,正是道成肉身在日常生活中的最佳诠释。 所有这些都与圣诞节的内涵密切相连。“神爱世人,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。”(约3:16)因此,教会承担继续爱世界的使命。让世人敞开心扉,目睹教会,并在其中寻得盼望与喜乐,这就是“道成肉身之福音”的实践与延伸。保罗在《歌罗西书》第2章里宣告:“在基督里有一切丰盛”,这是不可动摇的真理。无论异端假教师如何煽动,只要教会守住“基督里隐藏着一切智慧与知识的宝藏”,便不会倾覆。 当圣诞节临近时,张大卫牧师常提“荣耀与平安”这几个字。正如天使所唱:“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,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。”这是上帝从至高之处降临卑微之地时,赐下的奇妙礼物,使堕落的人得以回转并享有救恩。当教会因这真理而欢喜,并承担向全世界宣告福音的使命时,福音之光就会继续向外扩展。实际上,张大卫牧师的事工足迹不仅遍布北美,也延伸至中南美、亚洲、欧洲以及中东。每逢圣诞节,他都会与各宣教地共同献上敬拜和感恩。即使当地环境如旷野般艰难,他也深信神必像当初赐吗哪、鹌鹑那样,供应所需。保罗在狱中仍毫不动摇地传扬福音,也正是这幅景象:无论环境如何险阻,教会始终是“享受基督丰盛”的群体。 张大卫牧师屡次提到,他之所以不断扩展事工,目标在于“教会要将神的福音彰显于世,满足人们灵性与物质的需要,并将荣耀最终归给神”。当他在多佛地区拓建商务中心,或在世界各地兴建据点时,人们不再只看到“盖房子”,更在其中体会“道成肉身”的内涵——神的道照亮人群聚集之处,教会真正在世间扎根,以基督的身体向人打开大门。即便过程中免不了财务与行政的坎坷,但在神的护理下,诸多片段正一点点拼合出整体图景。如此不仅带来物理空间的扩展,也让教会的属灵视野更加开阔。 12月里,教会在圣诞将至之际回首一年,怀着感恩心迎接新一年更大的事工。“我们纵然在至暗之境,也可用感恩和赞美来结束,并迎向新的神迹。”这是他常在讲道时给予的鼓励。保罗虽在监狱,却不灰心,反而带给教会感恩与盼望;清教徒们面对“半数人都死去,还怎么感恩”的景况,仍选择先向神献上敬拜。照此原则,人生无论经历多少波折,我们最终仍当以赞美与感恩来到主面前,这才是真正的“圣诞精神”。 三大信息:在基督里隐藏的一切宝藏 由此观之,《歌罗西书》所突显的基督论——耶稣是神的奥秘,并在祂里蕴含一切智慧与知识的宝藏——对现代教会和信徒有三大启示。其一,认识耶稣基督之深度乃是一切信仰生活的根基。其二,教会一旦遭逢假教义或世俗主义的冲击,就必须紧紧抓住保罗的基督论信念。其三,基督的道成肉身赋予教会走向世界、将福音付诸行动的关键动力。正因如此,圣诞节才弥足珍贵:它不仅是一段“婴孩耶稣”的温情故事,更宣告真救主确已降临世间。当我们立足于这坚实的根基,无论身处何境,都能宣告基督掌权,并在祂之内找到人生所有重担的真实意义。 张大卫牧师也常提醒:“你的人生绝不会乏味。只要在主里,你就会被带往更广阔的天地,并结出更丰硕的果实。”在他的事工场合里,人们常见年轻一代在营地和礼拜堂奔跑欢笑,海外宣教士也造访ANC或多佛中心,彼此分享多元文化。这种多世代、多文化的交融,展现出福音在不同处境、不同族群中所引发的喜乐,宛如道成肉身精神带来的一场盛大庆典。每当此景出现,便再次印证《歌罗西书》的主旨:“在基督里有一切的丰盛,绝不能被其他事物所取代。” 年末将至,教会也将筹备来年的事工,规划新一阶段的方向。张大卫牧师鼓励信徒此时回想《歌罗西书》第2章2-3节:“在基督里隐藏着智慧和知识的宝藏。”无论面临何种挑战,我们都已拥有这份宝藏,因此应勇敢尝试新的事工。完全可以怀抱“牧养全球200个国家,培养3000人、7000人甚至更多领袖,差派门徒,让当地教会扎根”的远大异象。这并非纸上谈兵,而是基于对基督里丰盛的笃信。哪怕教会规模再小、财力再不足,只要圣灵内住,便能得着胜过巨人的力量。 最后,张大卫牧师常以“奉耶稣基督之名祷告,阿们”作结,清晰表明他一切事工与异象的始与终,都系于主的名。福音是教会存在的缘由与目标,也是我们藉基督得着的救恩与生命。当教会守住这本质,便能在不被动摇的同时,不断拓展神的国度。 总而言之,张大卫牧师藉着诠释《歌罗西书》中保罗的基督论,在现代教会中鲜明地宣扬了“在主里不动摇”的信息。倘若教会放弃“福音完备、耶稣是独一王与救主、教会乃主的身体”这些核心信念,就会迅速沦为世俗主义与异端思想的猎物;但只要信念稳固,教会便能跨越地域、文化、政治的阻隔,广传生命之道,将道成肉身的基督之爱真实地彰显出来。正是在此时,我们回想保罗于《歌罗西书》中那句:“我虽身体不在你们那里,心灵却与你们同在。”此中蕴含的属灵连结与共同体意识,历经岁月依旧有效。尤其在圣诞佳节到来之际,《歌罗西书》第2章的教诲更应成为教会牢牢抓住的真理。张大卫牧师的事工与教导也会继续朝着这一方向前行,为当教会再度面临动摇时,指引我们回归福音根基。愿耶稣基督里那“充满一切丰盛、智慧与救恩”的真理,成为照亮教会未来与普世宣教之路的明灯。阿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