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活信仰的恢复 – 张大卫牧师
1. 耶路撒冷马可楼,复活信仰的现场 耶路撒冷的马可楼在基督教教会史上具有特殊意义,同时对今日教会群体也带来深刻的属灵洞见。据传,《使徒行传》第1章到第2章这段极其重要的场景,就发生在此地;在这里,初代教会诞生,并发生了圣灵降临的事件。此外,《使徒行传》第1章记载的,正是复活的耶稣即将结束地上事工、升天之前,对门徒所作的最后嘱托与应许。马可楼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,而且更象征“初代教会虽在惧怕中,却依然聚集在耶路撒冷中心,带来历史性转折”的地方,因而意义非凡。 张大卫牧师提到这一幕时说:“尽管门徒们极度恐惧害怕,但耶稣复活后,约四十天之久亲自来找他们,重新坚固他们,赐给他们信心,随后召聚他们回到耶路撒冷。”门徒们分散到加利利之后,正是因为亲身遇见复活的耶稣,才得以以“复活信仰”再次武装自己,返回耶路撒冷。这清楚地表明复活在信仰群体里所具有的力量,而马可楼正是这一进程的起点。 那么,为什么一定要是耶路撒冷呢?耶稣就是在那里被捕且被处刑的。对门徒而言,这里很可能充满恐惧和悲惨记忆。在主被钉十字架之后,跟随祂的人四散。但主却亲自吩咐说:“不要离开耶路撒冷,要等待父所应许的圣灵”(参《使徒行传》1:4-5),使得门徒反而重新聚集在最危险、最令人惧怕的地方。对此,张大卫牧师解释:“上帝的作为总是超越我们的期待和常识。所谓复活信仰,就是在最绝望之处,反倒展现最有盼望的力量时所显明的东西。” 复活信仰的特征,在于对“死亡并非终点”的确据。门徒们曾一度因“主被处刑,我们也许也会被抓去处死”的惧怕而退缩,可他们亲眼见到耶稣打破死亡权势,重新活过来,因而体验了“超越死亡之后的新时代”。所以《使徒行传》1章3节说,主在复活后四十天之久“向他们讲说神国的事”。这里所谓的“神国的事”并不是模糊的末世论或哲学,而是关于教会在现实中当如何被圣灵大能所建立、如何前行的具体方向。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“你们要从耶路撒冷开始”。 张大卫牧师指出:“在一个人最软弱、最跌倒的地方重新得到恢复的历史,可以被称为‘复活信仰的实况’。而这正是耶路撒冷马可楼给我们的教训。”最初门徒聚集在马可楼时,他们的氛围极其压抑。十字架事件刚刚发生,耶稣的尸体被安放在坟墓里,而犹太宗教领袖显然想要连同耶稣的余党一起彻底铲除。所以,那间马可楼最初或许只是“暂时聚集祷告、躲避危险”的地方。然而,主却让他们“不要停在那里,而是等候”,并不是要他们就此止步不前,而是在等待圣灵的降临。马可楼从“软弱的避难所”变为“大能的发源地”,正是因为圣灵的降临。 随着圣灵的降临(参《使徒行传》第2章),门徒们不再是躲在恐惧中的人。那原本是他们恐惧退缩之处,却因复活的确据和圣灵大能的浇灌,变成了复活信仰与能力的现场。于是门徒离开楼房,走上耶路撒冷街头,大胆传扬福音。对此,张大卫牧师表示:“如果复活只是一条教义,就毫无意义;唯有当复活信仰成为翻转现实生活的能力时,人才会在耶路撒冷城中——即在最害怕的地方——越过恐惧,勇敢行动。” 这种“行动的信仰”很快便在《使徒行传》全书中展现出来。从耶路撒冷开始,福音一路传向撒玛利亚、犹太全地,直到地极。信仰与行动直接结合的起点,就像《使徒行传》第2章五旬节事件所描述的那样:原本躲在屋里的那些人走到街上宣扬福音,一天之内就有数千人悔改受洗的盛况由此展开。这场爆发的“火种”,正是在马可楼点燃的。 同时,这马可楼也常被比喻为“教会的母胎”或“教会的子宫”。因为一个崭新的时代,就像新生命诞生一样,因着对复活主的确信和圣灵降临,真正的“新群体”从那里孕育而生。耶稣还在世时,门徒更多处于“修学”阶段,与主同行聆听教诲;可在耶稣升天、圣灵降临后,门徒就成为“教会群体的柱石”,积极拓展福音。马可楼正是这场转变的心脏地带,而推动这一切的动力就是复活信仰。 若想了解门徒如何与复活的主相遇,又如何重新确认使命、回到耶路撒冷顺服主,可以回想《约翰福音》第21章彼得的重建场景。彼得三次否认主之后,主也三次问他“你爱我吗?”。在彼得认罪并且重新表达爱的过程里,他那崩溃的自我才被拥抱、接纳,重新成为“磐石”(彼得)。对此,张大卫牧师说道:“教会并不是依赖某些项目或组织力而运转的。最根本的动力还是源于对主的爱。而这份爱来自主的复活,来自祂接纳我们的恩典。当我们心里相信并口里承认这份爱时,我们的信仰才会坚固。” 马可楼恰恰就是这样一个“认罪”、“悔改”、“相信”的交汇点。曾经否认主、分散四处的门徒们之所以能再次相聚为一个群体,并鼓起勇气超越绝望,正是因为主的复活和圣灵的应许。张大卫牧师强调:“《马太福音》第26章以来记载的耶稣受难情节,《约翰福音》第21章门徒回到加利利的场景,以及《使徒行传》第1章门徒重返耶路撒冷,这三者连成一线时,复活信仰才能真正向今日教会传递切实的信息。” 由此可见,耶路撒冷马可楼最终成为了“从惧怕到勇气、从分散到聚集、从羞辱与否认到悔改与承认”这样一次巨大转折的见证地。今日教会对此应当深入默想——假如教会在某些时刻害怕社会批评或逼迫而一味地躲藏起来,那么我们就需要重温当年马可楼里那“圣灵火焰”重新点燃时所带来的更新。这就是复活信仰在当下的应用:我们若相信那位打破死亡并复活的耶稣依然与我们同在、仍在坚立教会,并差遣教会在世人面前大胆传福音,那么我们就能带着喜乐,从“耶路撒冷直到地极”的道路继续前行。 综观这一脉络,张大卫牧师呼吁:“不要只把马可楼当作一处历史遗迹,而要在每个当代教会中复兴‘自己的马可楼’。”这也许是“渴望圣灵降临并合一祷告”的场所,也许是“共同宣认复活信仰”的所在。关键是:聚集于楼房祷告,不是为了内缩躲避,而是“在那里得着能力,预备好再度走向世界”。正如耶稣对门徒所言:“不多几日,你们要受圣灵的洗”(参《使徒行传》1:5)。正因为这应许在“马可楼”里实现,初代教会才没有消亡,反而传遍了世界。 2. 马提亚的拣选,用来填补犹大的空位,教会的恢复 在《使徒行传》第1章后半部分,门徒面临一项重大的决定:选出第十二位使徒。在复活节到五旬节之间的一段时间内,一个最突出的议题就是“耶稣曾经亲自拣选的十二门徒之一——加略人犹大背叛了主,我们该如何处理他所留下的空缺?”犹大出卖耶稣换得三十块银子,之后自缢身亡。圣经还记载,他用不义之财买地,然后坠落,肚腹崩裂而死(参《使徒行传》1:18),成为“血价悲剧”的象征人物。 张大卫牧师称犹大的悲剧是“离主最近的人却犯下最严重罪行的事件”。犹大在门徒团体中负责掌管钱囊,是一项重要而具有服务意义的岗位。教会也相似:管理奉献、从事服务本应是满有恩典的职位,但同时更容易成为撒旦试探的入口。因为教会的运营确实需要经费,有时金钱会牵扯到世俗利益或欲望。因此,圣经repeatedly 警示:“贪财是万恶之根”(参《提摩太前书》6:10),也记载初代教会“凡物公用,按各人所需分给个人”(参《使徒行传》2:45, 4:34),以此明确指出不要被物质捆绑,以防教会腐败。 但犹大却因物质贪婪和政治盘算,成为了撒旦利用的破口,最终将耶稣出卖。事后,他虽然后悔,但没能走向真正的悔改,而是以极端方式结束了生命,由此在教会内留下了“失去一位门徒”的惨痛伤口。十二使徒象征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属灵根基,也是主亲手建立的“新约群体之门”。其中一个门扇坍塌了,重建这扇门迫在眉睫。 因此,在《使徒行传》第1章,门徒展开了填补空缺的会议。他们为那十二使徒之位重新选人,被选者就是马提亚。若细看这过程,就能学到教会应对危机的方式。《使徒行传》1章21-22节中,彼得提出建议:“应该从那与我们常在一起的人中,找到一个与我们同作主复活见证的人,从约翰施洗开始,一直到耶稣离开我们被接升天的那日,一直与我们同在的人中,立他与我们同作见证。”最终有两人被推举,经大家祷告并掣签之后,马提亚被选中。 对此,张大卫牧师指出几大关键点:第一,初代教会将“复活的见证”视为最重要的资格条件。教会存在的目的本就是为见证复活的主,使徒的核心使命自然是宣扬主复活的福音。马提亚及另一位候选人,都是从耶稣公开传道、受难、死亡到复活这一整段时间里,一直随行、学习、见证的人。第二,从共同体的合议、祷告,再到最后以掣签的方式确认,令人印象深刻。“充分尊重群体共识,同时在最后阶段将决定权交给神的主权”,显示出教会不依赖人性的算计或政治妥协来选立领导者。第三,马提亚被立为使徒后,他在教会中展现了什么能力,圣经并未留下详细记载,但可以肯定的是,这场拣选使得十二使徒得以完整恢复,初代教会随即做好了迎接五旬节圣灵降临的准备。 那为什么这一拣选过程如此关键?因为在圣灵降临之前,教会所做的第一件事,便是“修复领导团队(使徒群)”。若不先医治犹大叛变造成的空缺与创伤,教会要想合而为一并不容易。门徒心里或许还残留着“我们中有人竟背叛了主”的痛楚,这也给彼此间的信任带来危机。此外,从各地分散回到耶路撒冷的门徒,也需要在共同的祷告中重建“不要再让这类背叛重演”的坚固连结。 张大卫牧师强调:“教会内部如果出现创伤或领袖背叛,是足以摧毁群体的严重事件。犹大的例子就是象征。”故此,初代教会并没有将这件事简单地忽略或掩盖,而是在教会正式起步之际,就公开地处理了这件丑闻。犹大将血价银子扔回圣殿,用那笔钱买下“血田”的经过(参《马太福音》27:5-8)也广为人知。教会并不遮掩这段耻辱史,反而引用先知书(如耶利米书或诗篇)去解释说,这乃是“预言应验的一部分”,让整个群体同声祈祷并设立新使徒。 如此,马提亚承接了使徒职位,教会从而重建了十二使徒的框架。在更加稳固的属灵联合中,他们迎来了五旬节圣灵降临的荣耀时刻。有了圣灵的能力,加上十二使徒的重新整合,福音自耶路撒冷辐射至犹太全地、撒玛利亚,乃至地极。设想如果犹大的背叛和死带来的内患与伤痛一直被搁置不管,教会或许还未成立就先行瓦解。相反,教会正视伤口、彻底处理,并将这一恢复过程公开宣告,才让初代教会更成熟地迎向新阶段。 另从另一个角度看,犹大的堕落与死亡,也让初代教会意识到:“即便最被信任的人,也可能在属灵道路上跌倒”,从而带来高度的警醒。犹大曾经亲近耶稣三年之久,见过祂的神迹和教训,也被委托管理财物,然仍然堕落。这提醒所有教会成员,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刻陷入试探。张大卫牧师对此警示:“今天的教会领袖也如此。无论个人有多优秀,都需时刻以神的话语和圣灵省察自己,警醒祷告。否则,撒旦可能随时利用我们所暴露的弱点。”纵观教会史,背叛与堕落的事件屡见不鲜。然而,每当教会面临破口,上帝就会兴起新的仆人(如马提亚),填补空缺,让历史继续向前推进。 那么,当代教会可以具体从马提亚被拣选这件事学到什么?首先,教会当在群体合议和祷告中,谨慎挑选重要领导职位。不能只凭个人能力、名望或政治手段,而要问:“此人是否牢牢抓住复活信仰?”“是否曾真正与主同行?”“他能否见证主的苦难、死亡与复活,并以自身生命作见证?”这才是领导力的关键。其次,若教会出现领袖背叛或巨大创伤,不能简单视为“个别人倒下了”而草草掩盖。应由整个群体面对痛苦,思考“我们该如何恢复?”正如初代教会并没有花时间痛斥犹大的罪,而是回到圣经预言,透过研读与祷告,采用合乎真理的方式走出新路。第三,所有的恢复过程归根结底都指向“圣灵降临”。为何要在圣灵降临之前处理这件事?因为初代教会要以纯净状态来迎接五旬节圣灵的洗礼。在罪恶和混乱尚未整理的情况下,很难真正期待圣灵的大工。张大卫牧师因此提醒:“教会若渴望圣灵动工、复兴、成长,就必须先认真对付内部的罪与不义;若领导层出现过失,不可一味遮掩,而要寻找真正的医治之道。” 教会从犹大的阴影中脱离、选立马提亚,可以视作“一种象征”——“无论经历多严重的创伤,在神的计划中,教会总会找到恢复之路”。当然,犹大并非从一开始就被“弃绝”,而是他自己选择了那条不归路。教会对所有人都敞开悔改与救赎之门,可若个人始终拒绝,也只能酿成悲剧。教会的责任不是把悲剧一味掩盖,而是寻找悔改与更新的动力,开创新道路。而“复活信仰”正是这背后的核心力量。 复活信仰相信“上帝能破除死亡并赐下新生命”。犹大是亲手送耶稣走向死亡的人,而复活主却打破了这结局,为人类开启了生命之道。加略人犹大对教会带来的冲击与恐惧,藉着耶稣的复活所带来的盼望而得以克服。当马提亚填补了那空位,十二使徒再次合一等待圣灵降临。圣灵像烈火降下后,门徒们就在耶路撒冷大胆传福音。阅读《使徒行传》第1到第4章,可见彼得和约翰在圣殿警卫队及宗教权势面前毫无惧怕,并宣告“除祂以外,别无拯救”(参《使徒行传》4:12)。此时的彼得,已经不再是“鸡叫之前三次否认耶稣”的彼得,而是“在马可楼中经历重建、领受圣灵,并与马提亚等同工的十二使徒之首”,公开地传扬福音,向世人彰显“即使一位领袖彻底坍塌,神也能让教会恢复”。 张大卫牧师说:“如同失去犹大、却迎来马提亚的教会,像是得了‘血淋淋伤口’的医治。当代教会在经历各种纷争、腐败或背叛时,也要考虑如何兴起‘新的马提亚’,整顿群体,好让我们迎接圣灵新的工作。”因为教会是“藉着圣灵开创新时代的群体”,也是在“背叛与悔改、死亡与复活、挫折与恢复”的不断交替中成长的。加略人犹大加速了耶稣走上十字架之路,而马提亚则在那破碎的位置上继续拓展福音之门。彼得虽然否认主并逃离,但耶稣在《约翰福音》第21章亲自来找他,与他重建爱与信心;在《使徒行传》中,他又成为最先公开宣讲福音的领袖。随着使徒团队的重整完毕,初代教会就在马可楼经历了圣灵降临的奇景。自那一刻起,教会不再藏身,而是走到街头广传福音,使耶路撒冷全城轰动。 当下教会能否也经历同样的翻转?张大卫牧师回答:“当然能!前提是教会必须相信复活信仰所带来的真实大能,并以悔改和祷告处理内部问题(如背叛、腐败、不信任),完全依靠圣灵的引导。”马可楼和马提亚的拣选就是一个代表性案例,展示教会如何实实在在地经历复活的能力,并解决自身的冲突与伤痕,从而迈向新阶段。 基督教之所以以复活信仰为核心,乃因其宣告“世上的死亡、绝望和失败都不是终点”。即使有加略人犹大这种令人绝望的事件,教会仍能借着马提亚继续漫长的福音征程。我们有时会像彼得那般否认主、活在自责中,但如《约翰福音》第21章所示,主会亲自再度来找我们,重建我们。正是这恩典,带领我们进入“耶路撒冷的马可楼”,不再软弱退缩,而是以圣灵的大能走向世界中心。 经历了这过程,初代教会终于在《使徒行传》第28章末尾发出“没有人禁止”的宣告,意味福音传扬之路无法被阻挡。保罗虽身陷罗马监狱,仍持续传道;彼得据史料记载倒钉十字献身,但紧随其后的无数门徒持续填补教会的空位。教会在历经种种摇晃与跌倒后,依靠复活信仰与圣灵大能一次又一次站起来。纵然十二门徒中有一位坍塌,上帝仍有办法恢复使徒职位,并让福音传至地极。 马提亚的拣选正融合了“恢复”与“前进”这两重精神:教会医治内部创伤,奠基于复活信仰,迈向更远大异象的起点。这个信息至今仍然有效,也提醒我们:教会各位牧者在事工现场遇到冲突或问题时,不妨回顾“初代教会如何走出困境”。结论往往指向“坚固的复活信仰告白、对圣灵降临的热切祷告,以及群体透明的程序”上。 对此,张大卫牧师总结:“复活就是能力。当这能力在我们心中动工,便会拯救人心、重建教会、建造基督的身体。纵然出现再大的背叛,教会也能跨越背叛进入更新与启程。犹大的失败并未终结教会历史,同理,今天我们所遭遇的任何严重创伤,也无法阻挡神国度的应许。” 也正因如此,“耶路撒冷马可楼”和“马提亚被拣选”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:前者见证门徒在恐惧之中聚集,却因圣灵降临而走向勇敢宣道的燃点;后者则显示教会面对一位使徒的背叛与死亡,如何重新恢复为“完整群体”。两者共同彰显的主题是:“教会里的背叛、否认、恐惧,如何藉着主的复活与圣灵的降临转化为教会的恢复与大能事工”。当中既交织着痛苦与悔恨,却更深地渗透着神强大的恩典。结果,初代教会能从耶路撒冷出发,义无反顾地走向地极。 当代教会也不例外。若某个地区教会或群体,能如同当年的马可楼那样,恢复一种“现代意义的马可楼”,被复活信仰充满;并且像当初拣选马提亚那样,透明且合乎真道地医治加略人犹大所带来的创伤,那么我们便能期待圣灵的更新之工。五旬节并非只在两千年前某一次性地发生,而是可在各时代、各地的教会持续运行的神圣运动。 这也呼应张大卫牧师一直强调的“复活信仰的实践性”。如果我们只在头脑上接受耶稣复活的观念,却未将其化为生命动力,那不过是空洞教条。然而,初代教会亲身示范:他们将复活作为改变现实生活的原动力,连背叛、苦难、死亡、绝望都不再是结局。彼得和使徒们在耶路撒冷,毫不畏惧那些曾企图杀害他们的势力,当众宣扬福音,这本身足以证明复活所带来的威力是多么真实而震撼。 因此,当我们再问“教会是什么”,可以说:“教会是从耶路撒冷的马可楼出发、在加略人犹大的背叛中却又经马提亚的拣选得到恢复、并因圣灵降临而走向全世界的群体。”这一身份跨越历史与地域,至今仍然生效。只要教会持守复活信仰,就不会关门停业;即使教会内部出现重大裂痕,上帝也会兴起新人修补空位,再次浇灌圣灵。正因如此,福音从耶路撒冷一路传到罗马,乃至全球,延绵不断,也是现代教会必须继承的信心遗产。 张大卫牧师的劝勉亦集中在这一点:“我们要恢复当下的马可楼。当教会出现背叛和失败时,不应一味掩饰,而要诚实悔改、敞开处理,抓住上帝赐下的新起点。核心依旧是‘复活的主’,以及祂借教会成就的宣教使命。”当我们在这条道路上顺服行走,《使徒行传》的历史便不会停歇,将继续在现实世界延伸开展。 www.davidjang.org